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恢复,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经济改革开始。 约十年后,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又十年之后,被教育界称为“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开始。 虽然我们可以把“课程改革”理解为是实现“素质教育”这一宏大战略方针的途径,但在中小学校中,它们却有着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素质教育”时期,人们事实上进行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外变革”,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读、写、算之外的音、体、美、交际、活动。改革在课堂之外进行,课堂内的学科教学涛声依旧。教育改革成了一种加法,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日益加重,人们最后甚至只能用称书包的办法,来杜绝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 在“课程改革(新课程)”时期,人们开始明白,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场“教室内变革”,它不是在原有的教育上再添加许多新的课程,而是希望通过先改变课程标准,再变革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标。 但这场改革是完全基于原有的课程框架而进行的。每一学科的改革者,往往埋头于各个学科的内部。但事实上,没有人可以在象牙塔里高高在上地设计出丰富生命所需要的全部课程,如果没有解放校园里师生的生产力与生命力,它将仍然成为一个完美而空洞的词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事实上也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伴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地方性的、校本的教育改革一直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有力组成部分。大浪淘沙,在随机涌现、适者生存的类似经济领域的运营机制里,新教育实验为这个伟大的时代注定留下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 1999年,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朱永新教授在常州湖塘桥中心小学讲学,提出了“新教育”的基本追求。2000年2月,朱永新教授在他出版的专著《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提出了“理想教育”的基本思想,朱永新对现行教育的批判、反思及对行动的渴望引发了民间教育思想者的热情响应,通过网络对话与碰撞,一种新教育思想逐渐成形。十年来,新教育从发于学术的纸质梦想,然后有了个体的实验学校,进而有了现在遍布全国的23个实验区。新教育实验从散落民间的教育理想主义者的网络探讨,到组成专职的新教育研究中心,发展到现在的专门进行新教育研究和管理的机构新教育研究院,研究队伍迅速扩大,研究深度逐步推进,研究成果成效斐然,实验影响遍及全国。 新教育实验的宗旨是:“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核心理念是:“行动,就有收获”;它致力于学校的四个改变:“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在新教育实验过程中,努力达到四重境界:“使实验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使实验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通过实验使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通过实验使学校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在实验中秉持五大理念:“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三 新教育实验起步伊始,就立足于民间研究,以从民间开始实验行动作为自己研究的特色,扎根于基层,发端于草根。实验提出的“六大行动”得到了很多学校的响应,因为大家在应试教育阴影挣扎下教育生活早已苍白,教育心灵疲惫已久。“六大行动”从学校、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改变教育的日常质态,就像一股清新的春风唤醒了严冬中沉睡的人们。很多学校在实践后,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迅速改变,综合品质很快提升。 1、营造书香校园 为实现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的神圣对话,新教育实验在充分研究、积极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计划”。实验学校将每年9月25日(孔子诞辰日)设立为“阅读节”,并积极倡议这一天为全国“阅读节”。 鼓励学生家庭建设图书架,构建“书香家庭”; 在各实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图书超市活动,图书超市成为学生的精神庆典活动。还有在学校班级之间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书香的流动变成了学生之间心灵互动的精神交流。我们还组织上百名专家在近万份问卷基础上,历时六年拟定了《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师阅读推荐书目各100种。 2、师生共写随笔 “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现在,参加新教育实验的一大批老师(有的是学校)在教育在线(www.eduol.cn)上开设自己的专栏,坚持每天写笔记。每天我们都能在网上听到来自校园、来自班级的“花开的声音”。 实验期间出版了《新公民读本》、《中华经典诵读》等新教育课程教材;福建教育出版社《新教育文库》“我的教育实验”系列、“我的教育故事”系列、“我的教育随笔”系列、华东师范大学“名师课堂”系列等新教育丛书;数十位实验核心成员发表了上百种个人专著。 3、构建理想课堂 我们在“十五“期间,提出了理想课堂的“六个度”;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五是练习度,六是延展度。 我们认为当代中国教育界课堂教学方面有两种“课堂话语”正损伤着教育的肌体,一是“公开课的课堂话语”,二是“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新教育实验对于课堂的追求是:它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更人道、人性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已经在有效课堂的教学框架方面进行探索,并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4、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的声音”就是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我们觉得,我们的老师和孩子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没有经过选择的世界。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主要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然后走上就业的教育。通过层层的考试,再考取一个大学,在大学毕业以后再就业。在这当中,我们教育给学生多少生命的烙印?这烙印改变着学生的人生态度,提升着学生的生命价值,同时也带给社会以纯真、至善至美的教育希望。 把社会上的名流、企业家,哪怕是一个普通工人、农民请到学校,让一个孩子在校期间听100场报告,这是我们的期望。说不定某一个报告就可以改变某一个孩子或者某几个孩子的命运。 5、培养卓越口才 很多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培养一代“失语症”。所以,我们要求各个实验学校创立学生论坛,让孩子有当众说话的地方,“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要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说话,让孩子讨论,让孩子争论,让孩子真正的“说起来”。为了培养孩子的语感,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要背诵一些名篇。我们已经编写出版的有:《中华经典诵读本》、《英文名篇诵读》、《科技英语阅读》。 6、建设数码社区 以“新教育实验”为基地,以“教育在线”(www.eduol.cn)为网络平台,加强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建设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数码社区”,可以让“新教育共同体”进行超越时空的学习与交流,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目前我们正在做的就是把所有实验学校联合起来,把自己的资源让所有的学校共享,共享教案学案、备课资料,甚至一起在网络上进行课堂在线的资源交流。现在,所有的实验学校拥有了校园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建立了个人主页。 新教育实验试图通过一个个实验行动方案,一个个研究项目,从基层学校开始来一点点改变教育生态。新教育实验的理想主义精神,感动了中国很多教师和校长,他们自发的在自己的课堂、班级、学校进行探索实验,从而影响周围的人们,改变大家教育行走的方式。值得欣喜的是,新教育实验理想主义的光芒,照亮了中国基础教育界很多普 |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5-1-15 21:48 , Processed in 0.1853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