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年,是以一曲深沉的歌声开端的。 是化育万物还是毁坏万物?是继承生生不息的创造还是转身沦陷于无生命的沉寂?是成为单一平板的物种,还是让创造的自主性在人类的生命中保持着原初的灵感和冲动? 这并不是循例写给春节的“公文”,这曲歌赞中,凝结了新教育人数年来对自身命运,自身在茫茫宇宙中的意义,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使命的深沉的思考。无此气象,则新教育行之不远,很可能沦为变幻万千的时代中一个或许有用的泡沫;无此格局,则网师行之不远,至多只是一个技术性的教师培训机构罢了。可以被复制,可以被替代。 纵然在网师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听得到或听得懂这种歌声。 但尺码相同的人们,终将把自己的生命唱成一曲深沉的生命赞歌,并以自己的鲜明特色,融入到网师的歌声中,融入到新教育的歌声中,融入到一个伟大民族的歌声中,融入到生生不息的大生命的歌声中…… 2010,网师二年。 教育,这个词能够在你,在我,我们,在所有南瓜蜗牛们的歌唱中再度醒来吗? 春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 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 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 花蕊还未开放;只有风从旁叹息走过。 我没有看见过他的脸,也没有听见过他的声音:我只听见他轻蹑的足音,从我房前路上走过。 悠长的一天消磨在为他在地上铺设座位;但是灯火还未点上,我不能请他进来。 我生活在和他相会的希望中,但这相会的日子还没有来到。 ——泰戈尔《吉檀迦利》13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听到这歌声,或努力地在网师里唱出自己。 二月,首批网师学员中,有40%的人没有通过网师的审核,被清理出了网师。他们或许仍会在另外的地方唱出自己的歌声,不过已经与网师无关了。 “幸存者”继续前行。 上半年,网师共开设了七门课程(《非理性的人》、《论语》、《给教师的建议》、《人间词话》、《构筑理想课堂》语文研课、《儿童怎样学习数学》、《怎样解题》),共计52节课。 1 这个春季,网师的第一个明显变化,是对啃读,对预习或者说独力钻研的高度强调: 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讲,就是强调学员的独立研修,无人代替的独立研修。讲师的讲解,无论多么精彩,多么地让学员感觉到茅塞顿开,都像那种精彩的演讲,或者听着舒服的公开课,貌似有所得,但随着岁月的推移,终将发现握在手中的,只是一些华丽的碎片而已。 因此,我们宁可课堂变得不确定起来,甚至以充斥着大量的浪费,也不愿意依赖讲师去将那两个小时打磨得光滑顺溜。――最终,成功的课堂,将主要不依赖于讲师,而依赖于学员的充分预习。只有学员的充分预习,才能带来高质量的问题,只有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激发大家的包括讲师的思考,使课堂精彩绝伦。否则,永远是单向的信息传输,而真正的知识,也永远无法建构在学员的生命之中。 忍受预习时的种种困难包括枯燥、自我怀疑,忍受课堂研讨时的种种涡流包括浪费,只有当你不觉得你是在观看一场表演,一场或扔鸡蛋或扔鲜花的表演,而是置身其中,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人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逆风而行——网师每周综述之二(2010年2月28日-3月6日)》 而对于网师学员来说,期待讲师的完美甚至全知全能,也是一种神话。正如里尔克所说:“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我要千百次地引用里尔克的话)也就是说,永远没有人能够代替你的独立学习。没有真正地啃过《给教师的建议》并感觉到有许多困惑不能解开的学员,就不可能真正地读懂干干所写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这就是《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那些回避困难,偷工减料的学员,最终有一天会意识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刻含义。 ——《一个“讲师”的“思维的觉醒”——网师每周综述之四(2010年3月14日-3月20日)》 如果学员没有完成上述预习工作的第1条,即“批注完相关学习内容”,在讨论中禁止发言。 资深学员都很容易理解,这是必须的前提,否则,网师就会不自觉地流向无意义的玄谈,而很难形成真正刻苦的学习氛围。没有这种严厉,将不能保证讨论的质量,而缺乏质量的讨论,将降低网师的品质。 ——《看哪,这人!——网师每周综述之七(2010年4月4日-4月10日)》 纵然所有人都意识到独力啃读的必要,但是要抗拒本能的力量是很困难的。更多的时候,人往往很难战胜自己,很难通过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来艰苦地修炼一种新的能力。 所以,4月9日,在 粗粗浏览一遍就想算作学习? 你下过多少真功夫?这是必须问问自己的。 不要把你的学习寄希望于我,明白不? 你们连提问的能力也丧失了,网师讲师不是让大家丧失学习力的。 超人,是不需要任何人跟随的人,而是希望每个人成为自己的人。 不要以为我的生命可以陪伴玩低级游戏的。 离下课还有20分钟的时候,他就宣布了下课。 这就是网师,有时候让人感觉到难以接受的赤祼祼的网师。你可以委屈、愤懑甚至反击、离开,但只要你还在这里,就必须迎接这种甚至不近人情的击打。在这次击打中,不少学员确实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质问,其实始终在网师回荡。对许多更为自觉的学员来说,这更多的不是来自讲师的质问,而是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拷问。越来越多的学员开始慢慢地在改变阅读方式。学员神通广大在主题帖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啃读方法总结: 寻找抓住并不断思考本条内容的核心概念或基本原理,警惕自己不要迷惑在丰富复杂的细节之中难以跳出来; 梳理逻辑关系和内在结构; 理解隐藏其中的思考背景; 运用比较、对比、联系方法; 及时将本人启示或收获或困惑记录下来,便于长期思考; 把相关概念从各条中找出来比对,加以综合理解; 主动向自己提问题,及时捕捉、记录自己(更多的关注体会自己)的想法:问题、疑问、困惑、感悟、惊奇、拓展、联想; 随时跟自己的班级联系思考; 扩展性思考:想的越多越好…… 几乎所有的课程都经历了这种微妙的变化,如果说2009年的网师课程,更多呈现的是讲师的精彩的话,那么2010年,学员们普遍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2 这个春季的大多数课程,都表现不俗。 但是对于网师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我以为是《论语》课程,以及《非理性的人》。其他课程大都带有比较强的技术特征,选修者众且效果明显,但这两门课程则是文化及哲学课程,表面上离教育教学有一定距离,并且选修者不多(也是中途掉队人数最多的两门课程),但却在网师课程中处于根本性的地位。 这将从根本上决定,我们唱出的,究竟是哪片土地上的歌声。是流行的浮萍般的优美的小调?是西方教堂里圣洁的赞美诗?还是从脚下这片土地深处生长出来的熏染过汉唐的歌声?这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们如何唱出这支歌。是用假声录音般地模仿别人的优美?还是用或许沙哑的声音本真地唱出自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论语》、《非理性的人》,让网师越来越看清自己的面目,也让越来越多的学员认出了自己。 《论语》课程开课前, 你可以说以前的人们是蒙昧的,在许多事情上他们甚至是“无知”的。譬如连孔子、耶稣这样的人类智者,也都认为是太阳绕着地球在转。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他们的存在感觉中,他们是有来处有去处的,或者说,他们是有根系的,是天空和大地中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可以让他们在同样也曾本能地恐惧于死亡的同时,拥有一种无惧死亡的充实。因为对他们来说,自己的存在确乎是大生命中的有机组成,他们是承天命而来,受天命而去。你可以说那一代代人为自己的去世营造坟墓只是一种迷信,但是你不能否认在他们的存在内部,确实有着明确的意义感、充实感、永恒感。 这种感觉,是一种和更大的存在紧密相连的感觉。那更大的存在,或者是至高的神性,或者是辽阔的天空与深厚的大地,或者是一个悠久绵延的传统。而自己的生命就是从那里诞生,又最终归于那里;终其一生,作为个体的生命与那个大生命息息相通。 这篇文章,为《论语》课程奠定了基调:这不是一门人文主义倾向的读经课程,而是带有鲜明文化立场以及继承意识的文化课程。 这里,其实已经蕴含了新教育人(当然包括网师)的梦想或者说雄心,意欲径由教育“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泉处,去寻找那曾经创造不息的生机,和它一次次地被遮蔽,以及一次次地重新涌现的契机”,在找到清澈的源头后,“理清它被一次次遮蔽和梳通的历史,否则我们或者盲信自己的传统,或者武断地否定自己的文化根源,在两种狭隘之中来回奔徙,往返无已”。 也就是说,这门课程蕴含了网师的一种自觉的文化认同。我们对一切教育问题的思考,都将越来越清晰地建基于自身所处的大地之上,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也将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有创造性的以儒家为核心并广泛吸纳其他文明优秀成果的语言。 与读经运动完全不同的是,我们强调的不是对于经典的回忆、膜拜、装潢,而是借助经典重新体认儒家精神的本质,并努力地在自己的生命中,在自己的境遇中使之再次实现。用新教育人的话来说,就是“活出来”,即认识到自己的天命,并通过永恒的修炼使之不断地显现。 这种理解,必定带来与传统学习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论语》课程,不是训诂学的考据,不是古典解释学的章句,也不是文化批评者的用另一种观点贸然攻击的行为,而是一种欲通过阅读,让隐蔽的真理重新在阅读中显现的创造。 它需要训诂、章句、义理,但是更需要文本和我们共同向着今天的存在境域畅开自己,道出自己。——干国祥《在文化创生的根源处》 这一点,在《非理性的人》课程学习中也体现得比较清晰。借助这门课程,我们对新教育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的存在主义哲学有了直观的领悟。越来越多的学员意识到,网师学习,一方面强调啃读,另一方面强调与自己的生命相贯通。学习课程的过程,既是为学日益的过程,也是为道日损的过程。 网师课程的魅力,在这种根本性的修炼中再一次显现。这个春季,这些课程,它们不仅仅关涉知识或技艺,更关涉我们的抉择乃至于存在本身。虽然对许多学员而言,这种学习还只是初步遭遇,还因为原有见障而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其中难以逃脱的吸引力。 是的,我们或许还不能唱出歌来,但是,想要歌唱的愿望,却像种子一样在一天天地滋长。 |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3 15:20 , Processed in 0.19123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