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教育在线 门户 机构 新教育研究院 会议 查看内容

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新教育实验第八届年研讨会(2008年苍南)主报告 ...

2013-9-2 10:18| 发布者: NEI| 查看: 10798| 评论: 0

摘要: 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新教育实验第八届年研讨会(2008年苍南)主报告报告人:朱永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 ...

新教育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总希望能够有一个教学的框架或者模式,来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出的五步设计教学法,都体现了这样的努力。而1996年达尼尔生(Charlotte Danielson)出版的《教学框架——一个新体系的作用》则把这种努力发挥到极致。他根据美国对于新教师专业化评价中的课堂运作评价要求,设计了一个包括4大板块、22个成分、66个元素的教学体系。

问题在于,关于课堂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悖论: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这些模式都是高度个性化,它们既不能被移植到另外一个成熟教师身上,也不能成为大家理解、讨论课堂所共用的基础语言。也就是说,教师们缺乏一个关于课堂的公认的结构,一个能够反映、帮助理解课堂上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结构,这个结构既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也因为这一公共课堂话语的缺失,在进行课堂评议时,往往参与者自说自话,各执一辞,用不同的词典,解释着同一堂课,最终无法通过有效的对话,达成对教学行为的进一步的认识。

尽管提出框架或者模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前人已经做了那么多的努力,新教育实验仍然认为有重新梳理与研究的必要,因为,这往往是课堂教学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新教育有效教学的框架,首先可以视为我们的一个理解课堂的工具。“新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地图’来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迷径;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支架’以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大家可以借助它作为‘工具’,努力改善教学。”(夏洛特·丹尼尔森《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原著序。)它既可以提醒上课者关注一些重要的课堂元素,以确保有效教学,也可以提供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一个观察课堂的框架,以发现并在同一话语体系中讨论一堂课的优劣得失之处。

在研究中,新教育有效课堂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框架最简表达式:

教学板块

要素

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理解并表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理解并表述教材及单元要求

前测并表述学生对此知识或主题的原有认知

对目标的评估

表述时的清晰、明确、单纯

教学内容上的准确性

三维目标(目标三维)的分解与整合

是否具有平衡性与可变性

教学策略

策略要点

教学资源选择,适度整合进具体教学

设计具体教学环节(流程)

单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清单设计

对策略的评估

是否将主要时间集中于重要目标的达成上

是否有冗余的环节

是否巧妙、机智、有效激发学生

具有可变性及变式,以及课堂上的实际应变

教学管理

量化内容

学生参与度及练习面、练习量

课堂纪律控制

学习小组管理及个别学生辅导

教学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激情)

质性内容

课堂节奏及流畅性、清晰性和丰富性

课堂互动、对话的有效、平等、安全、指导性

学生情绪及求知欲

教学评估

课堂随机评估

对学生发言等学习行为的即时反馈

对学生情绪、学习态度的即时评价

作业设计

与目标的吻合度

是否能发现或构成认知冲突形成真正的学习

准确性,平衡性,多样性

    上述的这个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才能细化深化,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采取了更加简洁的框架在新教育小学进行了实验。这个框架可以用下表呈现:

教学

目标

A类

(即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

B类

(即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

C类

(附著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价值观属于此类目标。)

预习

作业

(预习是学生惟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所以,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作一些基础准备。)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学生课堂练习单

(一个学生的课堂上的所有学习行为)

第一板块——

此部分一定要以教学板块的角度来叙述,不能是教材及教材解读,而应该清晰地写出教学组织的策略及过程。

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如:【目标A2\3分钟】

(此部分务必要以一个学生的角度来描述他的课堂学习行为,如听老师讲,进行小组交流,齐读课文,参与讨论,思考某问题。但不能将要达成的目标及内在的感受放在这里,因为这些并非直接的学习行为。)

第二板块——

 

 

第三板块——

 

 

第四板块——

 

 

课后反思:

 

以下是对上表的简单解说:

教学目标。

    事实上,教学目标并不属于课堂教学程序的范畴之内,它源于课程之整体及具体教学内容,是课堂之统率,之号令。一堂课确立怎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程问题。虽然从杜威的教育思想来说,从较长时间的来考察,教育目的只能涌现、形成于教育过程之中,但是,就具体的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是能够,也应该获得清晰地界定的。

    近来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做“生成”,它的意思似乎是说,新课程理念倡导不确立固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并修改了预定目标,随机出现新的目标,这是一种比实现预定目标更为优质的教学。很显然,这个观点是过于偏激的,也是对新课程及教学目标的一种误解,它将明确的教学目标,与灵活的教学策略及动态形成的教学过程这三者混淆在了一起。

    就教学目标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后现代课程观在此方面未能有实质性的建树,而受到后现代课程观批判与质疑的泰勒课程范式,是开发课程的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范式。泰勒曾经指出,以教师开展的活动为形式来陈述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没有办法判断这些活动是否确实应该开展。它们并非教育计划的最终目标,因此也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38页)泰勒认为,陈述教育目标最有用的形式,是“既指出应培养学生的哪种行为,又指出该行为可运用于哪些生活的领域或内容中”。(同上,40页)

    一般来说,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个三维度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新课程理论已经阐述的三维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以上文字,基本清晰地解说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同一性。

    而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将在此理解基础上,在具体操作上将目标分为层次井然的A类(基础性、阶梯性目标)、B类(核心目标)和C类(附著性、拓展性目标),则是为了让授课教师更清晰地把握课堂的方向与任务,不笼而统之地将宽泛的教育目的,袭用作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一区分,从某种意义上,既是为了突出B类目标,即核心知识,又是为了让与文本及教学过程相关思想、情感类目标,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既不否定这一类目标,又不冲淡知识、能力教学。具体而言,这三类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

    A类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

    B类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C类附著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价值观多属于此类目标。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3-28 19:37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