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教育在线 门户 实验研究 年度报告 查看内容

2019年新教育年会主报告: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家园

2020-7-10 14:01| 发布者: 杜涛| 查看: 87| 评论: 0|原作者: 新教育研究院

摘要: 我们乘着科学的翅膀,飞越了二十世纪。我们亲手创造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奇迹,走进了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可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随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幸福并没有 ...

我们乘着科学的翅膀,飞越了二十世纪。我们亲手创造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奇迹,走进了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可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随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幸福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社会矛盾并没有如人类期待那般减少,反而让人们更加忧虑地球家园的未来。

失落与困惑中,人们再一次回望来路,重新探寻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一群人拥有的力量与使命,这才纷纷把目光重新投向了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

直至今日,我们在教育中仍然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人文启迪,重工具理性而轻视价值理性。这是教育的现代性困境,也是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

 

一、人文、人文教育与新人文教育

(一)什么是人文?

在中国,人文一词较早见于西周初年的《周易》。《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宇宙万物四时运行,这是天文;人事伦理文治教化,这是人文。

在西方,人文一词对应的英文是Humanism,通常翻译为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者人道主义。特征一是关心人,以人为本,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二是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相关的另一个词是Humanities,通常译为人文学科,即研究人与人性的学科,主要包括文学、语言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等。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加注重事实(现象)和逻辑不同,人文学科更加注重价值。

《辞海》对“人文”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泛指文化,而狭义的人文则指哲学、伦理、美学等知识范畴。这是从静态方面看人文。从动态来看人文,一般是指人类社会追求幸福自由、客观真理、生活意义的文化现象。因此,这两种状态基本囊括了关于人文的两大组成要素: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就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如果只有人文知识,而没有对“人”的关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文精神。正如龙应台说的那样,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人,因为,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20年前,我在《中国教育缺什么》的讲演中,曾经阐释过我对于人文的理解,认为人文的重点其实就是人与文,即关心人与关心文两个大的方面。关心人,表现为关心人性的涵养,人的理性的培育与人的价值的追求;关心文,表现为关心知识分子,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文明的发展。确切地说,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子,具体含义指的是:人文研究的探索和当下文化的创造。这两者正是知识分子的使命。

那么,总体来说,关心人性的涵养,关心理性的培育,关心价值的追求,关心人文研究的探索,关心当下文化的创造,关心人类文化的传承,关心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二)什么是人文教育?

当今,“人文教育”一般有三种指向:一是人文主义教育。即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旨在解放被神学奴役的人性,培养身心健康、多才多艺的新人的教育理念。到了近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是教育要尊重人,要“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展”,培养“完善的人性”。二是人文学科教育。即以文、史、哲、历史等为内容的教育,强调体验和反思。三是人文素养教育。即以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为内容,使人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文素养的全人教育。

从人文的含义以及教育的实践来看,人文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引导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构筑人文精神和培育人文能力。

 

(三)什么是新人文教育?

在为新人文教育确立明确的定义之前,回顾新教育实验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文是新教育实验的底色,人文精神是蕴含在新教育实验的基因之中的根本精神。

1.新教育实验的人文性

在新教育诞生之初,我曾经写下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使人‘文化’进而‘人化’。”就新教育实验的缘起来看,“重塑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是新教育实验启动的重要原因。在2005年的《“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报告中我就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要打造中国的新教育共同体,要重塑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2007年,我们正式提出了新教育精神,即:执著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可以看出,这样的精神本质上也是人文主义的精神。

为此,我们在新教育早期,就已经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五大理念,形成了新教育实验的基本价值观。即:新教育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新教育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新教育个性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新教育崇高论——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和谐论——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五大理念,作为新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它贯穿在所有研发的课程之中,贯穿在所有日常的行动之中,让新教育成为一个具有强烈人文性的教育探索。

2.新人文教育的定义

我们对新人文教育做如下概念界定:新人文教育,和新科学教育一起共同组成新教育的智识教育课程,它遵循新教育实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宗旨,以培养并提升人文素养为目标,以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多方合力,通过阅读、对话、反思、实践等方法,协助教师和父母养成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树立人文观念,学习人文知识,涵养人生智慧,培养人文精神。

新人文教育的使命是:在教育中,彰显个性,保护尊严,无限相信师生成长的可能性,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激发其潜能的多样化课程,为每一位老师和父母提供适合其需求的个性化成长路径,通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帮助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3.新人文教育的主要特点

综上所述,新人文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强调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追求

新人文教育强调对人的价值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上;强调对人的尊严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平等与幸福的实现上。这就涉及到四个主要的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个性。尽管新人文教育能够起到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明发展等一系列作用,但是,究其出发点而言,建立在针对个体的基础上。

第二个关键词:潜能。发展个性是前提,激发和实现潜能是结果。只要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就必然会得到激发和实现。

第三个关键词,平等。所谓平等,自然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无论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地位各种不同的标签,都不可以改变本质上人格的绝对平等。

第四个关键词,幸福。幸福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在拥有平等的前提之下,幸福通过尊重就可以默默的到来,让新人文教育直接为人们带去心灵的温暖、强大与幸福。

以这四个词为基石,我们就可以打造出一个全员参与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就是最理想的新人文教育的环境。

二是强调课程融合与知识贯通

新人文教育不论是分科教学还是主题教学,都需要强调融合性,特别是价值性知识会在所有相关课程中体现。

此外,新人文教育还需要强调知识贯通性,即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在纵向的时间纬度,新人文教育的过程既是循序渐进的,更是贯通的。同时,新人文教育从语文、历史、哲学、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在横向的学科纬度,人文知识也是贯通的。

因此,这需要建立一个以大概念为核心的人文教育体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拓宽、加深与在社会情境中的灵活应用。

三是强调阅读、对话、写作、践行的结合。

新教育实验对于阅读和写作有着特别的看重。在探讨新教育教师成长的规律时,我们提出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的三专模式;在研究新科学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时,我们提出了“做中学,读中思,写中悟”的基本路径;在新人文教育中,“阅读、对话、写作、践行”的结合,则是基本方法。

第一,阅读。施特劳斯(Leo Strauss)在《什么是人文教育》一文中说,“人文教育就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是新人文教育的最基础的方法,营造书香校园,是新人文教育的最基础的行动。

第二,对话。严格地来说,阅读也是一种对话,是我们与历史上的伟大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但是另外一种对话发生在人文教育课堂上的同学们之间和师生之间。玛莎·努斯鲍姆指出,“良好的人文学科教学需要小型的班级、参与性的课堂讨论,以及对经常性写作作业的大量反馈。这个转变,不能靠讲大课加多项选择题考试完成。”

第三,写作。新教育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写作,把师生共写随笔和教师的专业写作(反思)作为新教育的重要行动。从新人文教育的角度来说,“学习写作,从根本上说是学习以理性文明的,有教养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也就是民主生活方式和公民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公共说理。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培养有效的成员。”

第四,践行。要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自觉,开展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的各种行动。正如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说,教学的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为了达到某一学习目标,学生必须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以取得必要的经验。

二、新人文教育对当下教育的意义

现代社会在经济迅猛发展和科技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危机,如冯骥才先生指出的:“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

(一)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人文教育目标的唯知识化

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有所不同。同样一棵树,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关注的是此树在植物分类学中所属的地位,关心的是这个棵树生长的规律性知识。而在人文教育中,此树本身会得到重视,它可能是作者童年的记忆,也可能是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们总会给这棵树赋予特别的意义,这与自然科学研究完全不同。事实、意义与感受成为人文知识的重要成分。

但是,在现实教育情境中,意义与感受常常被忽略,留下大量事实或硬邦邦的意义知识,通过灌输充斥于学生的大脑,这样的人文教育只能让学生厌恶,导致学生思考力的下降,对人和事物的感受力受损。唯知识化在各学科都有,但是,人文学科尤其严重。

2.人文教育功能的工具化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每个人自身的发展。正如康德所说,人就是目的。离开了人,把人文教育作为工具的做法背离了人文教育的根本。正如英国学者弗兰克·富里迪在评论当代人文教育的现状时曾经指出的那样:“在任何情况下,受到重视的都不是思想和艺术的内容,而是它们的用途。结果,对知识和艺术的看法不是取决于其内在的标准,而是取决于它们对其他一些目的的作用。”[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M].戴从容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遗憾的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些常识却未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人们常常忽略人文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总是将人文教育工具化。

3.人文教育形式的单一化

人文精神蕴含于各种文化载体、人文经典之中,青少年难以直接理解、把握,需要通过多种体验活动与长期知识积累,人文经典才能被理解与内化,人文底蕴形成才能实现。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几近全面被异化为教学,教学几近全面异化为教考,教考几近全面异化为做题、背题。”见多不怪乃至已成为了“集体无意识”的是,学生把修读课程看作应对考试的工具,埋头于各种考试题型、题目的操练,却不知道这种课程对于生活、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而教师则把上课看作是获取业绩、通过考核的手段,以至于为了鼓励学生读书不得不时常抛出杀手锏:“这些东西是必考的!”很多学生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仿佛躲避瘟疫似地把书本抛弃。

这种单一化的教学造成学生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停留在记忆层面,少数理解力强的学生虽然能够储备很多知识,却缺少思考力和行动力。

4.人文教育内容的碎片化

人文教育内容的碎片化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著名学者怀特海在他的名著《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曾经专门强调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相互关联的知识要从整体上加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命题按不同顺序可反复使用。”他批评了当时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中“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和“分崩离析的局面”,指出“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如何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这种碎片化的人文教育,在许多校园里仍然是常态。

碎片化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在阅读方面。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人文知识的深度学习离不开对纸质文本的“慢读细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进行网络学习已逐渐成为青少年的常见形态。尽管这种“碎片化”的教与学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增加互动和交流,但各种形式的“浅阅读”加重了人文教育的碎片化倾向。

(二)人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是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路径,也是体现教育本性的主要路径。

1.人文教育能够帮助教育回到原点,回归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初心

中国古典时代最具有穿透力的教育理念是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新人文教育从儿童权利与尊严出发,在新时代进一步拓展这两个理念。我们认为,前者体现的是教育公平,后者体现的是教育质量的实现方式。

今天的中国,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上好学”的问题依然严峻。学校质量相差很大,导致学生从小就被限定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

新人文教育也特别关注教育品质的提升,尤其关注西部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工程。

2.人文教育能够彰显个性,呵护人的尊严,增进个人的幸福

新人文教育的起点,是对人的生命和人的价值的尊重。

在本质上,新人文教育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其根本使命是用教育的方式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把人身上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把人的最宝贵的价值展现出来,使人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人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并不致力于让人掌握现成的知识,而是关注知识创造的过程;它不致力于专业学习或是职业教育,而是希望学生能够成为更好的公民;它不致力于追求好的分数,而是释放个体的生命活力,收获幸福的人生。所以,人文教育能够让受教育者更理性地看待世界,更从容地对待生活,构建出完满的精神世界与道德世界。

3.人文教育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人文教育虽然不是包治当下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无疑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当下社会时弊,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良方。

从当下来看,从《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这几档节目之所以赢得观众的喜爱,被誉为“一股清流”,归根结底靠的是节目的文化品质以及人文旨趣。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大为改观了,但精神上的需要就日益强烈。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是人内心的底色和最柔软的部分。

4.人文教育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助力实现国家民族的腾飞

习总书记在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模代表时讲道:“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正是着眼于人文教育对于民族复兴的战略思考,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教育工作者表达了殷切的期望:“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一个人缺乏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了解,是很难建立起对国家、对社会承上启下的使命感与与责任感的,更遑论奉献精神。纵观世界格局,当下的国际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激烈,培养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发展人文教育是将我国建设为教育强国的根本前提,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前提。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5-5 11:18 ,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