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小编语:有幸与薛老师有过一面之缘。很感动,她是一位真实的小学语文老师,朴实的话语,朴素的着装,传达着最真实的情感,对孩子的爱,对阅读的热爱。
当《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请跟我来》、《书声朗朗的三年级》等这些书,在网上一度“火”成最畅销的教育类图书时,“看云”这个网名也成为网上家喻户晓的名字——她就是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的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瑞萍。一个普通的女性,一个爱读书的女教师,一个爱家的女人。下面我把薛老师的一些教育观点介绍给大家,或许对您会有所帮助。
▲一次考试的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掌握了没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读书。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从长远来看,读书也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他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实在重大。
▲让学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打破快乐轻松学习的神话,这是每一个明智的师长要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知识,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 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
▲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则问题越积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将不堪其苦。
▲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人们说这个孩子和哪个孩子的不同的时候,其实主要是指这个家长和哪个家长的不同。
▲同在一个班级,教是一样的教。如果你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向孩子提学习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当你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然后心平气和——做该做的事。
▲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教师如此,家长也是如此。
▲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那就从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其实,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阅读。
▲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
▲ 一次考试分数的高低是偶然的,可是家长是否负责任,却必然地决定了孩子发展的方向。教师的一视同仁总是相对的。对于教育责任感特别强、能与教师紧密配合的家长,教师对他的孩子自然要特别关注一些——这是很公平。因为没有家庭配合,教师努力全然是做无用功。
▲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所依赖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专注性和求知欲,这些素质,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家长都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孩子,惟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没有了静听和沉思为前提,所谓“积极发言”,只是为表现而表现的低效闹腾而已。
▲对于那些多动和富于攻击性的孩子而言,最不幸的是他们自己——天长日久,他们会成为人群中不受欢迎的孤独者。当然,教师会竭尽全力,不让这种情况发生。作为家长,对此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很任性。”这实在是家长自己应当深刻检讨的事情。现在的孩子,性格成型早。希望父母高度重视,及时扭转。否则,学校教育的效果只能被抵消。
▲“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于家长中。当大家都动起来,群策群力了,这个集体才叫厉害呢!”有人说看云带的不是一个班,而是两个,一个是学生班,一个是家长班,我非常赞同。
▲面对家长,看云很直白。“三分之一的家长积极行动,步步紧跟;三分之一的家长虎头蛇尾,勉强应付;三分之一家长基本没有能力跟得上。而这,就是及格、良好、优秀拉开档次的主要原因。”
▲21封信,又是21篇教育智慧的宣言书。《呼唤》: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小时,又怎能教育你的孩子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学习呢?《定能生慧》:尽可能柔和地说话,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校双方共同的责任;《课外阅读开始啦》:如果有一天,孩子不用提醒,自己能在课外阅读的海洋里远航了——那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孩子学习是艰辛的,这是一个爬坡过程,一旦上了路,对于您的家庭、对于教师,都是一件幸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然要竭尽全力引导、帮助他们,如果再能得到家长的帮助,那孩子将多么幸福。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起来没有差别——六年之后,他们将有多么不同。
▲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
▲一天一小步,一周一大步,一月长一截——一学期就在全然不同的两个档次了。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父母,其发展也就不一样。
“ 大量地、高品位地读;自由地、诚实地抒写;勇敢地、大胆地思考——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 这也是书的作者薛瑞萍的一句话。
下面是我从薛瑞萍老师博客中摘录的片断,提供给大家。有与上面内容重复的地方,家长朋友们自己筛选着读吧。
1、 定能生慧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这些古语告诉我们:静心――静气,对于渴望获得知识、拥有智慧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习就是向世界汲取生命的能量。人们常用“海绵吸水”来形容一个人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而海绵,恰是柔软无声的。
爱吵爱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从书本有所吸纳和汲取?
“聪明”――耳聪目明,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的听觉、视觉习惯性地处于聆听和搜寻的状态。
聪明的孩子是很容易辨识的。根本不待考试,你只要注意他在人群中听人说话的神情就知道了――至于上课,他的专心致志,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如果孩子爱吵爱闹,听不进别人说话,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性有缺陷,这也是可忧的心智状态。
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家长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孩子说话。
当你除了叫喊,不能引起孩子注意的时候,孩子已经被你训练成“很难对付的人”了。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是不能期待教师的“和风细雨”对他产生作用的。
一个问题:除了叫喊,不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原因在哪里呢?大约因为你说的是老一套,你的话孩子早就厌烦了;说不定,你的语言还不够卫生,而脏话,最容易污染灵魂,毁掉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宁静和清洁。
都说孩子服教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师语言相对丰富,能以其内容的新鲜吸引孩子。而这种语言魅力来自何处?
是读书――日不间断的读书。除此而外,别无他法。
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你、聆听你。试着这样逼迫自己:一定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如果觉得很难,那就意味着――你该读书了。
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
更多时候,不需要你有意去培养――你津津有味的阅读,对于他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
读书需要静心,读书也能培养静心。
试试看吧。
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为人父母应当追求的幸福。
2、必须理清智商和智慧的关系
经常听建交是这样跟家长谈话:“你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用功。”做家长的欣欣然,因为他只记住了“聪明”一词,――他觉得自己很有面子,依仗着空花一样的“聪明”他对孩子信心满满。这样的话我是从来不会说。因为智商是先天给定的,然而,决定人一生所达成就的,更大程度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只该把注意力用在引导孩子 “把精神用在伟大的有价值的思想上”――并在追求真知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聪明、理性、高尚。
“我们小孩子聪明倒是很聪明,就是不爱干。”溺爱加自恋的情绪使然,有的家长往往自己这样说。
于是我大笑:“在老师的眼里,把心思用在该用的地方,这就是聪明――假以时日和指导,必将发展为智慧。你说你孩子聪明,请拿成绩证明给我看。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连这都不懂得――算什么聪明?”
在中国,教师的主要任务交给学问,而真知,是需要付出诚实勤勉的努力才能获得。于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教书与立人,就在教学中结合起来。
3、《学会关心》的作者说:“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习”
蕴含在这个口号里的良好学习愿望也会导致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采取用高度独裁与控制论的教学方法,因而损害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目的。
没有多少东西是所有孩子都需要学的,应当允许学生们放弃某些东西
过分强烈的责任感,往往把学生和教师自己逼入死胡同,密切关注是敬业。有时候,“放弃”更是一种理智的关心。我们当在需要的时候走开、装糊涂――但却不是离开。
对于个别学生,适度放弃,既是一种无奈,也是对人情的理解,对人权的准重,可能更有利于这个孩子成长。
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更不是。
4、规则
“我知道有些做父母的人,把大堆大堆的规则加在儿童身上,可怜的孩子,连那些规则的十分之一都记不清楚,更不必说去实行了。可是如果他们违犯了这许多繁杂的、不恰当的规则,呵斥与鞭挞的惩罚跟着便来了。儿童知道自己的注意力不够,很难不违犯这些教训,以致因此受到谴责,自然就不注意别人的嘱咐。
“所以,你对孩子所定的规则应该愈少愈好,比表面看去好似绝对不可缺少的还要少。因为如果你的规则太多,使他受不了,结果必定不外两种:其一是,孩子必定时时受到惩罚,而惩罚过多,结果是不好的;其二是,孩子违犯某些规则,你不加以处罚,结果他势必轻视这些规则,而你的威信在他心中也就降低了。规则应该少定,一旦定下之后,便得严格遵守。小小的年龄只须少少的规则,待他年岁渐长,一种规则经过练习,打定基础之后,才可以再去增加另外一种规则。
5、成绩危险吗?
作为教师,我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时刻不敢忘记。
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善良;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在我们母子的观念里,成绩优秀,仅列第四。
如此排列,并非轻视考试,恰是因为我们深刻地知道,什么才取得佳绩的正途。我们以为,具备了前三条,在学习上,孩子自会取得天赋赠与他的最大成就;即便成绩一般,也能在学术之外的领域独当一面,拥有幸福人生。如果前三条欠缺任意一项,学习很难达到应有的高度,即便成绩幸而优秀,作为身心、人格、能力有缺陷的人,是否可以拥有广阔的前途和快乐的人生,也很值得怀疑。
6、当你达到目标时就可以……
要慎用物质奖励。因它与鞭挞一样,从另一个方向培养了孩子的贪恋。本来应当克制的奢欲,借助于“优异表现”,反而受到了鼓励。
孩子勤于学习,就给他甘美的食物,漂亮的新衣。在洛克眼里,这是为一点书本知识而牺牲了孩子的德行――因它破坏了孩子内心的充裕和宁静,将他源于求知的纯粹快乐转移到对物质奖励的追求上了。
不独对于德行的培养,即便是对于求知本身,这也是一种无益的滋扰。因为我们知道,在通往知识高峰的艰辛之路上,奖励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人们更多倚靠的,是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求――和顽强毅力。
7、管教儿童
童年是教育的源头,而溺爱,无异于将毒药下在水的源头。日后,做父母的尝到了苦水的滋味,却又抱怨孩子不服管教――这不是很奇怪吗?
由于溺爱和娇纵,孩子在不会行走之前,已经支配女仆的意志;刚刚咿呀学语,父母已经向他低头。现在,他长大成人了,比从前更强壮、更聪明、更具独立意识了。与此相应,他的欲望更旺盛、更出格了。这个时候,父母觉出了不对劲,忽然之间“知道”要约束他,控制他了――这不是很奇怪吗?
所以,洛克以为“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当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应使子女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这样,随着服从习惯的渐渐养成,孩子渐渐长大――你渐渐放松的约束。于是,你看他越来越懂事明理,他看你越来越可亲可敬。如此,以往的管教反而可以增进天伦之情,因为他从自己在人群中所受的对待知道:是父母的严格要求,使他成为受欢迎、受尊重的人――作为社会性动物,这是人生幸福的主要源泉。这股甜美的幸福之泉,便是父母初期以严厉的方式给予他的至尊馈赠。
最好的惩罚是,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及其周围的人,都以严厉冷淡的态度对待他。绝对不能因为实施了体罚,转眼和颜悦色;要坚持不懈,一直等到孩子完全服从,等他用行动弥补过错了,才可恢复从前的亲切。
8、提问
家长都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孩子,惟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现在学习“课文”了。与教学内容日见丰富有趣同步而来的,是孩子们“听”的意识开始建立,所以,这时候我才开始――有步骤的,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发言能力。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秩序生成的时机,却是一旦错过,补救艰难――闹的荒草一旦生根,必定乱蓬蓬拥塞了孩子的心灵,其中难以开出思静的花朵。
而没有了静听和沉思为前提,所谓“积极发言”,只是为表现而表现的低效闹腾而已。
蒙台梭利相信,孩子对秩序的热爱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的某一个关键时期内会自然形成。她认为秩序是和平与幸福的必要条件。在蒙台梭利的教室里,物质世界的秩序是用来引导灵魂深处的宁静,或者她称做“优雅”的一种品质。(《学会关心》)把他们的闹劲――其实,就是不懂吸纳的“自我中心”意识给弱化了。课堂发言,应当是海面上起舞的美丽浪花――大海,则是他们内心的优雅宁静。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3 21:32 , Processed in 0.2557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