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它不是一场明显的宣战,而是静悄悄的发生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哪一个国家有发展教育的远见,那它就会成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谁先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实施没有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谁就能抢占胜利的先机。
创造力如何培养,不是靠你国家规划就能成功的,说的再多不去实施,只能使鬼话。也不是靠你教师搞点新颖的教学方式,多用点多媒体就凑效的。如何检验创造力的成果,要看的是学生,看学生是不是发展了,在处理解决生活,工作的问题上是不是理智,看学生是不是具备综合素质,不要仅仅盯着那分数的高低来说事。要知道,生活除了学习,还有社会这个大熔炉要去适应,还要在工作上去创新,如果我们真的在学习上做的好,还有情可原,问题是,单就是学习这件事,我们就没做好,越来越走味了。
一边喊着创新的口号,一边要求学生给出标准答案,这不是搞笑吗?
我们的孩子比的是人生,不是某一个阶段,教育是挖掘孩子的潜力,不是在把孩子扼杀在某一个阶段。
我们要教育的也是孩子的人生,不是仅仅去灌知识。
发现孩子比设计孩子更重要。
朱永新说:如果只是给人以知识,而没有给人以思想,没有给人真正的智慧,没有给人以人格的力量,那我们就是在训练动物而不是在教育人。
美国这次的《两百万分钟》的记录片,就是因为在PISA测试中,美国这个一直以第一自居的龙头老大仅仅排在24位,被一个很不突出的芬兰国家比下去。自此,一个继上次因苏联卫星首次上天而搞教育改革的后续,这个纪录片是把中,美,印三国的优秀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一个比较,选取三个国家的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追踪,以此来再次给美国人敲响警钟,由此可见美国教育危机之重。
芬兰学校更侧重的是学生的性格的发展,注重他们的道德能力及社交能力,它们没有考试的压力,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考试的形式,而且教育部也规定从不对学生进行排名,不对学生进行各种比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在高中,只要能修完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就是一个合格的学生。
芬兰学校教育的成功在于: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就知道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呢,不要说是高中生,但就是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阶段都还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职业倾向。相比之下,我们要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去弥补我们的职业课程,而其中我们本可以为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曾经很热门的教育投资,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好像也不太起作用了。
在前段的PISA项目测试结果中,上海的成绩也稳居前名。通过上次校本课程展和一线老师的一些接触,也确实感到经济和理念对一个教育改革所起的重要作用。什么时候能让中国更多的学生去接受公平的资源,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期待我们的改革路能给更多的学生带来希望,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快乐,而不是做一个厌学者。
2012年12月15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