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北师大陈向明老师在上海师大为高校民办(骨干)教师培训做了一个近三小时的报告,主题是“参与式学习”。
整个教学流程大致为: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活动让学生清楚自己对参与式学习的理解和困惑
(2)启发,讨论教学——她组织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
(3)适当的讲授和反思——在有些地方,陈老师也做了部分讲授,最后学生也针对今天的内容结合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
主要的内容是:3W模式,即 what(什么是参与式学习),why(为什么进行参与式学习),how (怎么进行参与式学习)。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陈老师使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便签纸上写出自己对参与式学习的理解和困惑,然后把大家的答案集中贴在空白墙壁上,这种方法的确非常新颖。
可以把她的这种教学方法解读为: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使学生本人明白自己对将要学习的问题的初步理解,引起自己思维的矛盾。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很明显的:
1.方法新颖,在第一时间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可以为学生学习结束后的反思和交流提供方便
3.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以及学生对问题的初步看法,教师在上课时会更有针对性
不过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方法的优势好像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在大家写完对问题的看法并把便签纸贴在墙壁上之后,就没有下文了。临近中途休息,陈老师让大家下课后去看下便签纸上大家的留言,但并没有人行动。后来注意到便签纸落了一地,至于便签纸上都写了什么大家并没有去关注。这么一个有意义的交流机会便流失了。不过我个人感觉这主要是因为今天来听报告的人太多导致的,在这个近100号的大教室里,要很好的让每一个人参与进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启发,讨论环节,陈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展示给大家,作为大家辩论的对象。看得出来陈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学术研究的,她展示的问题是大家都很关注的,和教师们的实际教学紧密相关的。所以大家在谈起对问题的看法时还是很积极,很有见解的。其次,在进行辩论时,老师也注意到给学生的辩论问题是能够引起大家的争议的,没有用一些是非很明显的问题作为辩论的对象。
今天的课程虽然以学生的辩论为主,但是也有陈老师的讲授,而他的讲授不是上课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地讲授,而是在大家讨论的差不多,很需要进一步求证的时候,她适时的加入一定的讲解,为大家消除疑惑。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而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
那“参与式学习”具体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一种过程,一种方法,一种投入状态。可能会有人认为,所谓“参与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参与活动中。其实它的形式远远不止这些,我们不要被它的名称所迷惑,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我们完全可以将小讲座,小组辩论,报告等融入其中,只要是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就可以把它引进参与式学习中来。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参与式学习”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学习者本身
(2)教育本质的角度
(3)社会民主的角度
(4)教师职业的角度
无论是从学习者本身还是从教育本质的角度来看,在现在的学习观中,学习者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考虑更多的是教师的角色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忽略学生的地位。
那如何来进行“参与式学习”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1)方法与目的一致
(2)平等参与,共同分享
(3)善于利用已有经验
(4)理论和实践发生有戏联系
(5)在体验中学习
课后深度思考:
在这次课堂上我所收获的一些新的或者较好的观点如下:
(1)默会知识外延更深
其次,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默会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显性知识在经过深度思考或者一定的活动后又可以转化为更高层次的隐性知识;学生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华中获得了更深的理解。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2-28 15:49 , Processed in 0.17086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