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9||
——新教育晨诵项目四年级春狄金森诗歌课程简介
爱米莉·狄金森,美国诗歌史上一个孤独而永恒的名字。如果说惠特曼的诗是太阳的话,狄金森的诗就是夜空里硕大而孤寂的晨星,二者风格迥异,但同列不朽。
也因此,爱狄金森的,几乎忘了我们所读的只不过是汉语译作,而对她文字,往往喜爱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不喜欢狄金森的,只觉得她语言怪异,脾气怪异,认为除《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等少数诗作外,大半译诗只不过是不能卒读的平庸之作。
也因此,除了初中的《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外,小学教材,无论课内外,都不会选录她的诗。而高中教材,面对狄金森也同样不知如何“下嘴”,似乎只是为了应景而选了几首。而这几首诗,离开了狄金森诗歌的特有的大背景,单薄得有点寒伧。
新教育晨诵课程的推荐序列,是把狄金森列在小学四五年级的。这只是一厢情愿而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还是一朵一直未被正确种植,进而未被正确理解的花?
在2009年春天的新教育海门行中,马玲等人终于准备挑战这个难题。鲜花初放的三月,他们用三个星期时间,准确地说是用整整十三个黎明,诗歌、春天、狄金森陪伴老师和孩子们共舞,老师和孩子用声音吻醒沉睡已久的诗歌,诗歌用声音吻醒沉睡的大地与灵魂。而新教育晨诵项目也藉此而用行动证明:大地与花朵的神秘,诗歌与生命的神秘,并未被“常识”所真正认识,只要你虚了心认真地聆听,你将对生命和教育,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洞察。
在最后一天,我引用了狄金森这几句诗作为此一课程的设计初衷:
大海对小溪说“来啊”-
小溪说,“等我长大”-
“那时你就成了大海-
我要的是小溪,现在就来!”
我想说的是,生命的大河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我们往童年生命中的灌注,将决定童年生命的品质与风格。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典滋润(必须是春雨般的滋润),他们永远不会自动地拥有亲近经典的岁月。
这个课程最后一首诗,是由还在上大四的杨娟带给孩子们的。原本她选择的是
他用手指摸索你的灵魂
像琴师抚弄琴键
然后,正式奏乐——
他使你逐渐晕眩——
使你脆弱的心灵准备好
迎接那神奇的一击——
以隐约的敲叩,由远而近——
然后,十分徐缓,容你
有时间,舒一口气——
你的头脑,泛起清凉的泡——
再发出,庄严的,一声,霹雳——
把你赤裸灵魂的外衣,剥掉——
巨风的指掌抱握住森林——
整个宇宙,一片宁静——
这真的是一首好诗啊,让我们想起泰戈尔《吉檀迦利》的一些诗句,如:
当你命令我歌唱的时候,我的心似乎要因着骄傲而炸裂我仰望着你的脸,眼泪涌上我的眶里。
我生命中一切的凝涩与矛盾融化成一片甜柔的谐音──我的赞颂象一只欢乐的鸟,振翼飞越海洋。
我知道你喜欢我的歌唱。我知道只因为我是一个歌者,才能走到你的面前。
我用我的歌曲的远伸的翅梢,触到了你的双脚,那是我从来不敢想望触到的。
在歌唱中陶醉,我忘了自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却称你为朋友。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还并不适合此刻的孩子们。虽然在与神灵之间的“我和你”的关系,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也是狄金森诗歌的一大主题,但是,因为孩子们要体悟这些还需要更长的岁月的,所以,我们只能等待。
诗歌有两种“难”,一种是形式上的技巧制造了陌生化效果,也制造了阅读障碍,另一种,是其主题的深邃与复杂。对前一种,我们容易设法克服,对后一种,我们只能敬畏。但是,许多后一种“大诗”虽然深邃到我们不能清楚地把握,却仍然能够“感知”与“感受”,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我们仍然能够学习。但大多数这样的大诗,我们只能等青春期为孩子们开启对生命最深奥秘的探询,这样的诗是最适合那段岁月的。这样的诗,能够引导我们向着崇高与永恒,静静地俯首。
于是杨娟最后选择的是《要造就一片草原》:
要造就一片草原,
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
一株苜蓿,一只蜂,
再加上白日梦。
有白日梦也就足够了,
——如果找不到蜂。
新教育晨诵项目开发了一些常用的技巧,其中有“猜写”、“仿写”、“扩充填空”。像这首诗,是极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更广更深地理解其意旨,把握其结构的。这是马玲老师所作的杨娟上晨诵的情景片段:
这也是一首有意思的诗,杨娟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她先问学生:“要造就一片草原,需要什么呀?”
“草。”“太阳。”“花。”“雨。”“蜜蜂。”“蝴蝶。”“山峰。”学生说了很多。
“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杨娟读出了狄金森的诗句,“一片草原”和“一株苜蓿一只蜂”的反差,带给了孩子预料之外的惊喜,他们情不自禁笑了。
那一天,孩子们还创作了许多仿作。今天,我在这最后的告别仪式上,选择了两首。我请沈嘉成来读他自己的仿作——
要造就一片森林
只需一棵小树一只鸟
一棵小树一只鸟
再加上自己的想象
有想象也就足够了
——如果没有鸟
想像,白日梦,诗歌,有这些就足够了,足够我们在小小的教室里,有短短的三个星期里,自由自在地飞翔过许多国度了。
新教育晨诵课程,一直强调师生的生命与社会生活和自然节律合拍共舞。虽然以诗人为名的专题课程不必像“在农历的天空下”那样严格地遵守节气,但是,利用自然节气来打通诗歌与生命的关联,重现在自然之前的诗人生命中涌现出诗歌的那一刻,我们往往会刻意地选择诗歌的温度与季节。就像这一次狄金森课程里,马玲老师安排有一个关于春天的小单元。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狄金森,理解她的神秘的诗歌,马玲老师精心地把狄金森秘密日记中的一些词句编织进课程。而我今天就利用她选的这段话,请她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春天是会传染的,让一根树枝或一只鸟开始出现了新气象,一下子所有自然界都仿效起来了。树与草都被添上了金绿色的装饰,上头镶满了花朵,像波斯一样动人!草地可以听见大地的声音,空气里竟是天堂的回音。
因此我们沉重的精神,被大自然的礼赞所提升。(狄金森)
然后是孩子们,按提示分男女声朗读——
亲爱的三月,请进
我是多么高兴——
一直期待你光临——
请摘下你的帽子——
你一定是走来的——
瞧你上气不接下气——
亲爱的,别来无恙,等等等等——
你动身时自然可好——
哦,快随我上楼——
有许多话要对你说——
你的信我已收到,而鸟
和枫树,却不知你已在途中——
直到我宣告,他们的脸涨得多红啊——
可是,请原谅,你留下
让我涂抹色彩的所有那些山山岭岭——
却没有适当的紫红可用
你都带走了,一点不剩——
是谁敲门?准是四月。
把门锁紧——
我不爱让人纠缠——
他在别处呆了一年——
正当我有客,才来看我——
可是小事显得这样不足挂齿
自从你一来到这里
以至怪罪像赞美一样亲切
赞美也不过像怪罪
孩子们读得好极了。但是,几个星期之前,这首诗对许多老师来说还是一个难解的谜,因为大家对一些诗句的语意,存在着理解上的隔阂。那一次,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补上了一些语句使之更连贯一气,当然这意味着把这首诗译成了散文(而且还补上了几句诗人对“三月”说话时的潜台词)。我还要求大家读的时候,一定不要想像出“春天”,一定要想像出是诗人接待了一个名叫“三月”的远道而来的少女。而诗,就是诗人少女见到三月少女的“唠叨”:
亲爱的三月,请进。
我是多么高兴——
(因为我)一直期待你光临。
请摘下你的帽子(进屋里来吧)
你一定是走来的
——瞧你上气不接下气
亲爱的,别来无恙?等等,等等(让我先问问你)
——你动身时自然可好?
(算了,过会再回答我或者我自己去看吧)
哦,快随我上楼
(我们分别这么久,我)有许多话要对你说——
(我有许多话要对你说——)
你的信我已收到,而鸟
和枫树,却不知你已在途中
直到我宣告(你正在来临),他们的脸涨得多红啊
【诗人以此对三月说:我是多么想你,我甚至比鸟和树更早地觉察到你要来的信息。而本来,它们应该是最先觉察三月的信息的。因为三月惊蛰,草木萌动,鸟儿或回归或求偶。而他们的脸涨得多红,又暗指它们处于春天之中,萌出新芽,长出新羽。】
(我有许多话要对你说——)
可是,请原谅,你(去年离开时)留下
让我涂抹色彩的所有那些山山岭岭
却没有适当的紫红可用
【紫红,就是朱熹所说的万紫千红,即花朵啊。万紫千红总是春啊。三月过尽,山山岭岭依然,但却没有了“紫红”。】
你都带走了,一点不剩—
(现在好了,你把花朵,也就是紫红都带回来了,我们可以尽情涂抹了。)
(我们的相聚是如此令人激动,可是)
是谁敲门?准是四月。
【诗人在感慨三月的短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虽然四月也仍是美好的。】
把门锁紧——
我不爱让人纠缠。
他在别处呆了一年。
正当我有客,才来看我—
【看来,诗人对四月,同样是有爱意有怨恨啊。】
(我可不是在暗示你也一样在另外呆了一年才来看我哦——)
可是小事显得这样不足挂齿——
自从你一来到这里
以至怪罪也像赞美一样亲切
赞美也不过像怪罪—
(如果我曾怪罪你没来,这只是因为对你的喜爱和思念啊)
当时,有疑惑的老师一读,恍然了,觉得诗真是好。而在晨诵教学时,同样如此,孩子们在经历了“读原诗有惑——读补译的诗解惑——再读纯净原诗”的过程之后,当他们再次接受这首诗时,其实已经有了一个理解的背景,每一句都是那样明晰、明朗与明快。所以,从他们的声音里你可以充分地相信,他们已经得到了这首诗的真谛。
在诗与诗之间,我穿插了一些这几个星期以来孩子们的照片。不过,照片特意处理成了泛黄之色,因为我想把一个岁月的维度,暗藏于今天的仪式中,我想暗示大家,这些诗歌会在岁月泛黄之后,依然熠熠生辉。但孩子们却因此而有些雀跃了,男孩子的声音又洪亮地响起来了,女孩子的声音又优美地响起来了——这自然的和声。
“自然”,是我们所见——
午后的光景,山峦——
松鼠,野蜂,阴影——
自然,甚至,是乐园——
“自然”,是我们所闻——
大海的喧嚣,雷霆——
食米鸟叫,蛩鸣——
自然,甚至,是和声——
“自然”,是我们所知——
我们却无法说明——
要道出她的淳朴——
我们的智慧无能——
这样的诗歌,原本不必解释,只需要在朗诵时,能够有足够的宁静,能够在头脑中重现这一切:所见的山峦与阴影,所见的蛩吟与鸟鸣,以及诗句也无能为力时的朴素与华美。
所以,没有解释,我同样选择了不必解释而能够感受到的狄金森的《如果我能用一朵玫瑰(节选)》,用我已经沙哑的声音,作为孩子们童音的和声:
如果他们会为一只鸟鸣而留连
我的手鼓就会顿时间
在四月的丛林中敲响!
一整个漫长的夏季永不疲倦,
而当冬季把树枝摇撼,
我只会唱得更加嘹亮奔放!
——狄金森
我所吟诵诗句中的“我”,其实是诗人狄金森的自白,所以,正如当初马玲老师所选择的目的,我仍然请她用狄金森自己的明晰的散文语言,来宣告自己:
我在做梦
当黎明轻轻拍着我的肩膀
我不知该如何称呼
那些羽毛般的想法
窗帘之后的灰色越来越淡,一根树枝出现了,突然早晨就闯进我的卧室里来了。愉悦充满着我,让我无法抵抗。被叫醒的灵魂不知该如何回应。这样的热切让我拿起笔来。在众人还在被窝中时,我忙着描述这个世界。(狄金森)
是的,我们这三周如此丰厚的礼物,全系诗人狄金森所赐,所以,请腼腆的小男孩马佳男来为我们读一读他昨天仿写的小诗吧——
要造就一个花园
只需一朵花,一只蝴蝶
一朵花一只蝴蝶
再加上狄金森的诗
有狄金森的诗也就足够了
——如果没有蝴蝶
一朵花,一只蝴蝶,一个白日梦,一些狄金森的诗句……它们没有差别。正是狄金森的诗句,这些天来,引导老师和孩子们,重新聆听窗外的鸟鸣,珍惜园中的青青的苜蓿,感受风指过是的寒冷与温暖。就像这一首狄金森的小诗,这是我们大队人马进驻到这个小小的农场小学之前,马玲老师一个人带着他们曾经学过的:
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
他不知道我在瞧——
他把一条蚯蚓啄成两段
再把这家伙生着吃掉
然后从近旁的草叶上
吞饮下一颗露水珠——
又向墙根,侧身一跳
给一只甲虫让路——
他用受惊的珠子般
滴溜溜转的眼睛——
急促地看了看前后左右——
像个遇险人,小心
抖了抖他天鹅绒的头
我给他点面包屑
他却张开翅膀,划动着
飞了回去,轻捷
胜过在海上划桨
银光里不见缝隙——
胜过蝴蝶午时从岸边跃起
游泳,却没有浪花溅激。
那不过是一只无名的小鸟,它凭什么也能够进入这永恒的诗歌?这不是我们会摆上来讨论的问题,不过,诗句总能够适当地提醒我们注意到这些微妙的事实。连接两个主题的诗歌意象是“毛虫与蝴蝶”(一个毛茸茸的家伙),我在好首诗前,引进了另一首小诗: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
这就有了我们一对!可是别声张!
你知道,他们会大肆张扬!
我是无名之辈,是那只偶然从诗句里默默走过的小鸟,而孩子们呢?自然是同样不起眼,也许更不起眼的小小的毛茸茸的家伙:
一个毛茸茸的家伙,没有腿脚
奔走,却胜过寻常步履!
像天鹅绒的,是他的面容,
他的肤色,暗褐!
有时,他住在草丛!
有时,高在枝头,从那里
穿一身长毛绒外衣
跌落在过路行人身上!
这一切,都在夏季,
但是当凉风惊动丛林居民,
他搬进锦缎的宅邸,
摇头晃脑,引线牵丝!
然后,比贵妇人更俏丽
出现在阳春时节!
每一个肩头一片华羽,
认不出往日形迹!
有人,那些自称科学家的人,
叫他鳞翅目幼虫!
而我!一个默默无名的诗人,
我算什么,却道出蝴蝶
有趣的秘密!
这是一首关于“毛毛虫变蝴蝶”的“叙事诗”,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懂。但是这并非不需要注意一些必要的技巧,以及点一点诗歌的关键处。事实上,最后两句诗原来是这样的:
有人,叫他鳞翅目幼虫!
而我!我算什么,
却道出蝴蝶
有趣的秘密!
改诗把诗人原来含而未发的原意作清晰地点明,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清晰地感受到这首诗的“诗人视角”,让学生感受,但不向学生道明“诗歌视角”与“科学视角”之间的张力。
当时,这首诗的教学也是颇有意味的。这是马玲老师记录的几天前徐子晶(子夜星空)上这首诗时的情景:
当孩子们用饱满的声音,充满向往地读完《有另一片天空》后,子晶幽默地说:“昨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有羽毛的东西’,知道了原来它是——”
“希望!”孩子们会意地笑着。
“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毛茸茸’的家伙,”子晶故意放慢了速度,故作神秘地说,“猜猜它是谁?”
孩子们又乐出了声,更期待地看向大屏幕,要学的新诗,已经在那里了。
一个毛茸茸的家伙,没有腿脚
奔走,却胜过寻常步履!
像天鹅绒的,是他的面容,
肤色,暗褐!
子晶让孩子们自己先读读,然后猜猜:这个毛茸茸的家伙,会是谁呢?
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读着,猜着,“毛毛虫”,“小鸟”,很多孩子情不自禁脱口出声,也有些孩子还在琢磨着,呵呵,这些正是子晶的“预谋”啊,她让孩子们说开去,却不作评判,等孩子们想不出别的时候,她又给了一些提示,并同时给出诗句:“这个毛茸茸的家伙越长越大了呢,你看,它住这里呢——”
有时,他住在草丛!
有时,高在枝头,从那里
穿一身长毛绒外衣
跌落在过路行人身上!
哈,这一下又热闹了,孩子们读啊,猜啊,不亦乐乎,有的人坚持“毛毛虫”,有的人说“小鸟”,还有的说“蒲公英”、“苍耳”、“大雁”……同样,子晶不揭示谜底,接着出示下一节诗句,继续把学生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它又长了一段时间,到底是啥东西呢?”
这一切,都在夏季,
但是当凉风惊动丛林居民,
他搬进锦缎的宅邸,
摇头晃脑,引线牵丝!
哈哈,一看到“摇头晃脑,引线牵丝”,马上学生又转向了,“蚕!”十四个孩子马上脱口而出,迅即有同学又变了,“是蝉,知了!”马上大家都摇头,蝉怎么能“引线牵丝”呢?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大家期待的眼光中,子晶把第四节显示在大屏幕上:
然后,比贵妇人更俏丽
出现在阳春时节!
每一个肩头一片华羽
认不出往日形迹!
“哦,毛毛虫!”
“不是,小鸟!”
……
在猜诗过程中,PPT上只有诗句,而当确认这是毛毛虫到蝴蝶的经历后,PPT上的伴随着各段,出现了逐渐成长的毛虫、蛹、蝴蝶。
儿童课程有一个总名,叫“毛虫与蝴蝶”,为这五个字,现在它们有了绘本《肚子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我的自传体《天虫》,以及狄金森的这首妙诗《一个毛茸茸的家伙》。它们和安徒生著名的童话《丑小鸭》一样,讲述的是青蛙变王子的神奇,于是,我又选读了一首新诗,为孩子们。不过这首诗放在前一首诗之后,似乎只是一个注脚,理解起来并无困难:
我戴上王冠的一天
日子,一如往常-
直到加冕完成-
之后,才显得异样-
我成长,一切平凡-
但是当那一天降临
我和它,装扮一新
同样庄严
——狄金森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八个为儿童课程所写的字,现在已经超越出原来的界限,运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我们也同样是未雕塑完成的生命,同样是在捏塑着生命的每一天,直到它在死亡之前最后成形。而在最初的四天里,马玲老师同样把这个理念,带给了棉种场的孩子们:
我想捏塑一天
好像它是首诗
接着调整韵脚
强调我的原因
接着确定型式
琢磨它的光亮
让它会合其他同伴
群聚在爱的房间里
诗人写诗,画家画画,农人耕作,而我们在教室里同样辛劳勤奋。而我们生活着,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把每一天当成一首诗,每一生视为一首永恒寻求的诗中之诗。于是,我请孩子们用不同的角色,把这首诗读了两遍,而在两遍之间,插入了马玲老师当初送给他们的狄金森的秘密日记:“一旦完成一首诗,我觉得放下了一个负担。晚上诗句常会吵醒我,韵脚在我脑中走动着,文字占领我的心。接着我就能明了世界所不知道的,那是爱的另一个名字。”
后面一首,是一首跳跃性极大的诗——
我不会用脚尖跳舞——
没有人传授我技艺——
但是我的内心深处,时常
感到一阵欣喜:
如果我有跳芭蕾的知识——
我将到各地去应用
以绝妙的旋舞使舞剧团失色——
使杰出的女演员发疯。
纵然我没有华丽的服装——
头发上也没有小卷,
不会单足跳向观众,像小鸟
一只脚在半空虚悬,
不会让我在绒球中被举起——
在雪白的轮中转动
直到从舞台上消失,满堂轰鸣
要求再来一次的喝彩声——
也没有任何人知道我懂得
我说得轻松的这门技艺——
也没有一张海报对我吹捧——
仍会像歌剧院,座无虚席。
对于成年人,要理解这首诗并不困难,但是如何向孩子们呈现这首诗呢?在这时候,解释往往是无力的,因为已经懂得的那部分其实无非解释,而困难的那些部分,又极难解释。
于是,和《亲爱的三月》一样,我们仍然采取了“加注”法,不过,这次加注的更多:
我不会用脚尖跳舞——
没有人传授我这门技艺——
但是我的内心深处,时常
感到一阵欣喜:
像是我站在内心的舞台,
上演着同样精彩的一幕。
如果我有跳芭蕾的知识——
我将到各地去应用
以绝妙的旋舞使舞剧团黯然失色——
使杰出的女演员嫉妒得发疯。
但是此刻
纵然我没有华丽的服装——
头发上也没有小卷,
纵然我不会单足跳向观众,
像小鸟那样轻盈
轻盈地用一只脚在半空虚悬,
或者让自己旋转如绒球
在旋转中被舞伴轻轻举起——
就这样在雪白的轮中转动
直到我的身影从舞台上消失,
只剩下观众满堂轰鸣
响起要求再来一次的喝彩声——
但是此刻
我难道不是身着词语的华裳丽服,
让诗句单足跳动,像小鸟(那样轻盈)
让意象旋转出迷丽的色彩
让节奏明快如舞蹈
押着奇特的韵脚
直到最后一句戛然而止
只剩下我的读者和听众
在诗句的余音中静静地响起共鸣——
只是现在
还没有任何人知道我懂得
我说得轻松的这门技艺--
也没有一张海报对我吹捧--
但我会仍然坚信,总有一天,
诗歌的殿堂里会上演我的演出
到那时,就像是在歌剧院,座无虚席。
在原诗中,只有芭蕾舞演员的意象在舞动,但它如何成为写诗的比喻与象征?所以上面这一段全系加注上去的语句,我们可以说,是比较传神地传达了狄金森创作好一刻的内心情感的:“但是此刻/我难道不是身着词语的华裳丽服,/让诗句单足跳动,像小鸟(那样轻盈)/让意象旋转出迷丽的色彩/让节奏明快如舞蹈/押着奇特的韵脚/直到最后一句戛然而止/只剩下我的读者和听众/在诗句的余音中静静地响起共鸣——”并且在最后,我们替她道出自己对诗的信心:“没有任何人知道我懂得/我说得轻松的(写诗)这门技艺—/没有一张海报对我吹捧—/我会仍然坚信,总有一天,/诗歌的殿堂里会上演我的演出/到那时,就像是在歌剧院,座无虚席。”
这样加注后的效果如何?在为每一页添加上美轮美奂的芭蕾舞剧照之后,当马玲老师读完加注版诗歌:
真的无法言说这种感觉,整个教室里静悄悄的,连窗外的春天也仿佛屏住了呼吸,听我就这样,将一座诗歌殿堂里上演的“绝妙旋舞”缓缓送出——
安静,有如神在。
少顷,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深吸一口气,转过目光,是他——刘豪,他的眼睛里,正和我的内心一样,流淌着同样的感动。我们,在诗句的余音中静静地共鸣。
接着,我又请全班同学把解释过的诗句,再一起读一遍,加深理解。孩子们读得真好。
然后,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理解,再回到原诗吧,再轻轻地自己读一读,品一品吧,而你,将会发现有更多的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东西——
加注法能够帮助我们从文本细处理解诗歌,而补充背景法则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诗歌。这次我画蛇添足,又添上了几句他们未读过的狄金森的诗句:
这是诗人,就是他
从平凡的词意中
提炼神奇的思想-
从门边寻常落英
提炼精纯的
玫瑰油上品-
可惜,我没有来得及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落英,什么是玫瑰油,但相信孩子们大体上还是能够理解吧。
四年级的孩子们,对“希望”这样的词语其实还并不能真正地理解。但是,他们会由衷地喜欢这样的词语的明亮的光泽与明艳的色彩。《“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这首诗是我在上一周教给孩子们的,这首诗,并不容易理解:
“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栖息在灵魂里——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永远,不会停息——
在暴风中,听来,最美——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那温暖着
多少人的小鸟——
我曾在最陌生的海上——
在最寒冷的陆地,听到——
它却从不向我索取
些微的,面包。
当时我让学生自读之后,大家至少明白,这里诗人把希望比作了小鸟,栖息在灵魂里。但是,另外的含义,就只能蒙蒙胧胧地感受,却不太能够把握。于是,我出示了添补后的诗歌:
“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就像小鸟,栖息在灵魂里——
它唱着没有歌词的歌曲——
它的歌唱永远,不会停息——
希望的歌声在生活的暴风中,听来,最美——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生活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希望——那温暖着
多少人的小鸟——
——因为风暴太残忍,让希望落空,化成绝望
我曾在最陌生的海上——
在最寒冷的陆地,听到——听到希望小鸟为我而歌唱
而希望的鸟儿,它却从不向我索取
些微的,面包。
但是,这虽然把所有诗句的困难“化解”了,却仍然缺乏足够的“形象”。于是,我又把他们在上一天刚刚学习的描写残疾人的课文《番茄太阳》编织了进去:
老师: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那温暖着
多少人的小鸟——
学生:
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
老师:
“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栖息在灵魂里——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永远,不会停息——
在暴风中,听来,最美——
学生:
那女孩5岁左右,是个盲童。
女孩安静地坐着,说话声音细细柔柔,特别爱笑。
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
老师:
我曾在最陌生的海上——
在最寒冷的陆地,听到——
它却从不向我索取
些微的,面包。
学生:
那个正午我坐在窗口,看城市满街的车来车往,眼前总浮现出明明天使般的笑脸。如同一轮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上面学生所读的,正是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当师生的声音相互交织的时候,孩子们惊讶地发展,原来课文与晨诵,也实现了相互编织。同时理解这两个事物,比理解单个事物更容易,更丰富,也更深邃。
而好的诗歌,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能够给人的灵魂,以某种深刻的鼓舞与激励。于是,我又补充了几句新诗,作为上面这首诗的余音:
殉理想的诗人,不曾说话-
把精神的剧痛在章节中浇铸-
当他们人间的姓名已僵化-
他们在人间的命运会给某些人以鼓舞
——狄金森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知更鸟,都是毛毛虫,都是书写自己诗歌的诗人——都可以是。但是,你若希望自己是,那么,你就得“捏塑每一天”,“不停地歌唱”:
我要不停地歌唱!
鸟儿会超越过我
向更黄的气候飞行——
每一只都有知更鸟的抱负——
我,有我的红胸脯——
我有我的音韵——
晚了,要在夏季占一席位
要单纯地理解这首诗并不容易,但如果我们把《我想捏塑一天》和《我不会用脚尖》跳舞作为这首诗的注脚,把所有已经理解了的狄金森的诗歌作为它的背景,那么这里的每一句,对孩子们来说都非常亲切。当然,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背景,于是马玲老师又为孩子们读了一段“秘密日记”中的语句:
在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诗就像是一绺金色的线穿过我的心,带领我往梦中出现过的地方前进。我知道我的生命可以用来织这条线,它会变成一匹够亮的布,充满乐趣,也强韧到能抗拒焦虑。许多人都将生命托付给神,我却将我的生命托付给诗。(狄金森)
现在,我们回到了课程的最初,最初的一首诗,三个星期的主题之一“有另一片天空”:
有另一片天空
永远平静而明朗
有另一种阳光
即使是在黑夜
不要介意森林的消逝
不要介意田野的寂静
这里有座小树林
林中树叶常青
不要介意森林的消逝
不要介意田野的寂静
这里有座小树林
林中树叶常青
有更明丽的花园
从没有霜冻严寒
在它不谢的花丛中
我听见蜜蜂欢快的嗡鸣
这首诗曾经困住一些读者,不知道狄金森“另一片天空”意指的是什么。现在放在整个课程背景下,它是如此清晰、明了与单纯,这另一片,就是诗的天空,诗的花园。在课程中,我只作了一次修改,把原译诗“不要介意寂静的田野”改为“不要介意田野的寂静”,同时在教学时,补一下明白的开头或者结尾:成长中的孩子/请你就这样一次次地造访诗的花园。
作为对狄金森这另一片天空、另一个花园的报答,我又吟诵了狄金森的赞美诗人的诗句,这同样是没有教学过的新诗,我只是用语音,把意思作了较准确地传达。确实,我读这一段时,不像是在读诗,而仿佛是在一出戏剧之中,替国王向他的王国的人民作一个宣告——
诗人,照我算计-
该列第一,然后,太阳-
然后,夏季,然后,上帝的天堂-
这就全部名单-
但是,再看一遍,第一
似已包括全体-
其余,都不必出现-
所以我写,诗人,一切-
而紧跟着,同学们用美妙的声音,演绎出美妙的和弦,他们同样的诗人的诗句,表达出对诗人的赞美:
英语有许多词组——
我只听见一句——
轻柔,有如蟋蟀的笑声,
洪亮,有如雷霆——
低沉,有如古老里海的合唱,
当晚潮开始催眠——
用一种新的变音说出——
有如一只夜航的鹰——
以优美动听的拼音
闯入我单纯的梦境——
轰鸣着它的希冀——
直到我惊醒,哭泣——
不是由于使我苦恼——
是由于强大的欢欣——
请再说一遍,撒克逊!
嘘!只对我一人!
孩子们读这首诗很有感觉。但如果不是因为晨诵,谁能够对这样的赞美英语的诗歌释然、欣然?
在晨诵这首诗的第一天,这首诗在读原诗之后被神奇地呈现为:
汉语有许多词组——
我只听见一句——
轻柔,有如蟋蟀的笑声,
洪亮,有如雷霆——
低沉,有如古老河流的合唱,
当晚潮开始催眠——
用一种新的变音说出——
有如一只夜航的鹰——
以优美动听的声音
闯入我单纯的梦境——
轰鸣着它的希冀——
直到我惊醒,哭泣——
不是由于使我苦恼——
是由于强大的欢欣——
请再说一遍,亲爱的汉语!
嘘!只对我一人!
而在第二天复习的时候,我再一次修改这首诗,并用我的声音告诉孩子们:
汉语有许多神奇的词组——
我只听见一句——
轻柔,有如蟋蟀的笑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洪亮,有如雷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低沉,有如古老河流的合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晚潮开始催眠——
用一种新的变音说出——
有如一只夜航的鹰——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它以优美动听的声音
闯入我单纯的梦境——
轰鸣着它的希冀——
直到我惊醒,哭泣——
它在诗人的梦境里要求诗人,
它命令诗人能够说出它的神秘
说出它的神奇……
直到诗人惊醒,哭泣——
不是由于使诗人苦恼——
是由于强大的欢欣——
于是一代代的诗人渴望着
对这神秘的声音请求
“请再说一遍,
亲爱的汉语!
嘘!
只对我一人!”
只有这首诗,这首改写后的诗,作为复习的内容让学生温故。而其它改写后的诗歌,一般不会再作复习之用,因为改写只是拐杖,让孩子们理解了原诗之后,就应该及时把这拐杖丢弃。不过,这首诗不一样,因为汉语是如此地不同于英语,我们同样可以用狄金森的格式,来赞美我们自己的母语与诗歌。
然后,我再次朗读《殉理想的诗人》一节,让这段文字更深地在同学们的心灵上再刻印一次——
殉理想的诗人,不曾说话-
把精神的剧痛在章节中浇铸-
当他们人间的姓名已僵化-
他们在人间的命运会给某些人以鼓舞
——狄金森
接近尾声,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了《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这首诗的原诗是: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这是新教育儿童课程在几年前,最乐意传播的一首诗,也是最适合开启阅读活动的诗歌,在传播中,我们会把它作小小的改变,以利用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它:
没有一艘船
能像一本书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读书这条路
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书籍啊,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把我们
带往远方
而我,在孩子们天真的声音之后,再次念起开始时的诗句
大海对小溪说“来啊”-
小溪说,“等我长大”-
“那时你就成了大海-
我要的是小溪,现在就来!”
我习惯于在吟诵时,随意地改变一些语句,让它更切近当时的语境,更能让眼前的听众所理解。而这些语句是未定的,它随时涌现又消失。
在三周中,作为原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陆老师,也带给自己朝夕相处几年的孩子们一首狄金森的诗:
他饮食珍贵的文字
他的精神变得强壮。
他再不觉得贫困,
他再不感到沮丧。
他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
使他飞翔的只是一本书,
能有多么大的自由——
精神摆脱了束缚!
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读,这首诗也就失去了神秘与魅力,陆老师是这样读的:
亲爱的孩子们啊,
这些天来,我看着
你饮食珍贵的文字
你的精神变得强壮。
你再不觉得贫困,
你再不感到沮丧。
你跳着舞过不再黯淡的日子
使你飞翔的是一本叫《黄书包》的书,
使你心灵舞蹈着的
是一首首狄金森的诗。
我真不敢相信
它们真的让你
精神摆脱了束缚
能有这么大的自由!
而孩子们则同样用这首诗,应和着陆老师的声音:
这些年来
我饮食着珍贵的文字
我的精神变得强壮。
我再不觉得贫困,
我再不感到沮丧。
我跳着舞过并不黯淡的日子
使我飞翔的是您——所有亲爱的老师们
——是您多年来的微笑
使我心灵舞蹈着的
——是所有您教给我们的知识。
您应该相信
它们真的让我
精神摆脱了束缚
拥有这么大的自由!
而今天,同样是在这样的应和吟唱中,近半个小时的晨诵仪式要结束了。我修改了狄金森的诗句,来定格这一时刻:
诗人们只把那些灯点亮-
他们自己,退场-
他们激励那些灯芯-
把自己的每个日子-
用诗照亮-
然后,歌声响起,是孩子们习唱了三个星期的《隐形的翅膀》。两个星期前,孩子们唱起它时还磕磕绊绊,现在,声音清晰、明亮、饱满,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只是已经有孩子,在眼角,在心底,开始泛起离别的泪花。
小黑屋|手机版|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 ( 苏ICP备15054508号 )
GMT+8, 2024-11-24 01:04 , Processed in 0.2715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